你吃的是肉鬆還是豆粉?肉鬆的製法、成分大公開!把握「8原則」挑對少添加物的純肉鬆

肉鬆一直是我們台灣人餐桌良伴,不論是配稀飯、中午的便當、吐司、三明治、蛋餅,只要加了肉鬆就讓乏味的餐點添加了美味的靈魂。

判斷肉鬆有沒有豆粉,最好的方式就是吃吃看。使用豬肉且品質好的肉鬆,吃起來是酥脆、咬起來有一絲一絲纖維口感。


最重要的是先看背後的成分標示;若是市場的現場肉鬆,就應該把握這8大原則,避免買到來路不明的肉鬆。

【純肉鬆應該吃起來有一絲絲的纖維感?不應該有糊糊粉粉的口感】

如果你買到的肉鬆總是糊糊粉粉的,通常是加了太多豆粉。因為肉的成本,製程需要長時間低溫加熱與人工炒製,不管是原料、生產及人力成本都很高,才會有廠商拿價格只有肉十分之一的豆粉來增加重量。


純肉鬆使用的豬肉原料是「豬後腿肉」,主要因為後腿肉的瘦肉多、脂肪少,且肌肉纖維長、結締組織少,是最適合拿來做肉鬆的部位。


肉鬆的製作會不斷地將水分炒乾,一公斤的後腿肉大約只能做出三百到四百公克的肉鬆。


純肉鬆的製程大致上就是將肉炒乾,步驟其實相當繁瑣,首先,後腿肉要經過水煮,再將肉的纖維打鬆,進行拌合調味,放入炒鍋中不斷翻炒將水分移除,炒乾後需要冷卻,才能進行最後包裝。


最重要的是先看背後的成分標示;若是市場的現場肉鬆,就應該把握這8大原則,避免買到來路不明的肉鬆。


【純肉鬆應該吃起來有一絲絲的纖維感?不應該有糊糊粉粉的口感】

【肉鬆要看顏色、油量、口感?成分標示直接告訴你有沒有豆粉?】


知道了肉鬆的大概製程之後,判定肉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成分標示!

成分所使用的內容物是以多到寡排序,可以看看有沒有添加豆粉或其他澱粉物質,或者是肉原料排在哪,到底是肉多還是粉多,來決定要不要選擇喔!


↑成分添加物較多的肉鬆



↑成分單純的純肉鬆

【只要把握「8原則」就能挑對高品質的純台灣豬肉鬆】


1.品質好的肉鬆在製作時,只會有豬後腿肉、沙拉油、醬油、糖、鹽等簡單成分。

2.注意包裝的營養標示是否有添加豆粉。

3.高品質的肉鬆色澤會偏金黃色,如果顏色橘黃色較亮就該注意了。

4.高品質的肉鬆會明顯吃到豬後腿肉的纖維。

5.純肉鬆口感是絲絲脆脆,不會出現粉粉一團一團的口感,粉粉的口感就可能加豆粉。

6. 肉鬆因使用大量油脂易氧化,容易產生油耗味,建議購買時盡量挑選小包裝能短時間吃完的,比大包裝來的好,可以減少與空氣接觸的頻率。

7.可以用把碘液加入肉鬆中,碘液遇到澱粉會變成藍綠色或深藍色,表示裡面含有豌豆粉(澱粉),如果還維持金黃色就表示肉鬆中是肉(蛋白質)。


↑碘液加入肉鬆中比較


8. 注意添加物的種類,因為製作使用大量油脂,可能添加抗氧化劑來維持品質,但其他的添加物就盡量不要選擇,挑選不含防腐劑、香料、色素的肉鬆產品。




↑純肉鬆品質比較表


簡單來說,挑選肉鬆時,請選擇成分清楚、添加物越少、吃得到纖維感且無油耗味的肉鬆,優先選擇小包裝能快速吃完更好。

最好選擇有品牌老字號的純肉鬆,避免選購來路不明、標示不清的肉鬆,才能吃到美味也吃進健康喔!